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華人本土心理學
Indigenous Psychology 
開課學期
108-1 
授課對象
理學院  心理學系  
授課教師
黃囇莉 
課號
Psy5047 
課程識別碼
227 U12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,9,10(14:20~18:20) 
上課地點
南館S217 
備註
上課時間 15:00-18:00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1Psy5047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作為知識生產的方法與範疇,「本土心理學」(indigenous psychology)、「文化心理學」(cultural psychology)及「跨文化心理學」(cross-cultural psychology)並列為以文化為視角的三個主要研究範疇與取徑。現代本土心理學濫觴於1970年代,隨後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方興未艾,至今已發展為主流心理學(以APA為代表)不可忽略的一支。台灣的本土心理學發展,累積30多年,歷經數個階段,成果豐碩且具相當影響力。近年來與國際化接軌,成為國際心理學會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取徑。

【上課時間為14:30 - 17:20】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除了介紹本土心理學的理論基礎、意義及關懷之外,也將討論本土心理學的方法論與研究法。課程的內容將以近年來在台灣與國際上較有進展的議題為討論重心。
本課程旨在引導身處台灣社會的心理系學生,跳脫主流科學心理學的視野,閱讀本土心理學理論與文獻,並進一步與自身經驗連結。透過抽象理論與實際生活的對話,反思文化與心理之間隱而不顯、卻十足密切的關聯,進而有能力對日常現象或社會議題提出解釋、評論及批判。

除了在課堂中共構有生命厚度與文化視野的心理學知識,也期許新世代持續探索台灣本土心理學界未來的研究方向。
 
課程要求
這學期的本土心理學課程,需要同學課前閱讀文獻,課堂中參與討論,及選擇參考文獻課堂報告,以及最後完成一篇期末評量。

每週的課程各自針對本土心理學知識範疇的一項重要主題,先拋出幾個供同學思考的提問,並指定二到三篇學術文獻。前三週的課堂,由老師、助教講課,第五週起由同學負責講述。課堂的進行方式:由選取當週文獻的同學報告,引導同學分享。課中將帶領相關議題的討論,最後老師和大家一起統整討論成果。並預留約半小時,老師可能會帶領同學討論下週主題觸及的生活經驗或文化素材(如影劇、書籍等等)。希望同學能夠貢獻自己的想法並互相學習,同時演練學術文獻的報告技巧,並習慣以提問、討論、對話的學習模式吸收與整合心理學知識。

期末評量的框架為「從(本土)心理學角度談社會議題」,細節待學期中公布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二 12:00~14:20 備註: 或自行寫信給老師,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標「*」為該週討論之重要篇目,課前必讀。

2-1 *彭榮邦(2015)歷史作為一種敘事:誰的心理學?為何如此歷史?《芭樂人類學》網路文章。網址:https://guavanthropology.tw/article/6461
2-9 *游淙祺(2004)文化差異之省思:論胡塞爾與瓦登費斯對我群世界與他群世界之關係的解讀。現象學與人文科學,1,179-196。
2-2 *劉世南(2007)(譯)思維的彊域: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考方式為何不同?,聯經出版。原作者Nisbett, R. E. (2004)。

2-3 伍錫洪、葉嘉雯、吳挺堅(2013)全球一體化和雙文化對研究華人心理的啟示。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《華人的心理與行為:全球化脈絡下的反思》。
2-4 蔡振家、李家瑋、葉家含、陳容姍、林耀盛(2017)為何華語流行樂壇以情傷歌曲為主?試析抒情歌曲的療癒潛質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47,371-420。

2-5 Talhelm, T., Zhang, X., Oishi, S., Shimin, C., Duan, D., Lan, X., & Kitayama, S. (2014). Large-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. Science, 344(6184), 603-608.
2-6 Yang, K. S. (2000). Monocultural and cross‐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es: The royal ro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alanced global psychology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3(3), 241-263.
2-7 Shweder, R. A. (2000). The psychology of practice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psychologies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3(3), 207-222.
2-8 Oishi, S. (2014). Socioecological psychology.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, 65, 581-609.


第3週 9/24 本土心理學的歷史、發展與意義
思考:為什麼我們需要本土心理學?本土心理學的目的是復古、發揚傳統文化嗎?現代化、全球化之後,未來的我們還需要本土心理學嗎?

3-1 *楊國樞(2005)本土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上冊),第一章,遠流出版。
3-2 *黃囇莉、楊國樞(2010)驚蟄,芒種之後?:戰後台灣之社會及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。高雄行為科學學刊,2,21-43。
3-8 *宋文里(2006)第三路數之必要:從本土主義轉向文化論的心理學。應用心理研究,31,75-92。

3-3 余安邦(2015)台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史略:從民族所的歷史經驗談起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0 週年所慶「跨•文化」研討會。
3-4 楊國樞(1993)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?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1,6-88。
3-5 楊國樞(1997)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8,75-120。
3-6 黃光國(2009)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。儒家關係主義,心理出版。
3-7 葉啟政(2001)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搓揉遊戲:論學術研究的「本土化」。社會理論學報,4,41-69。


第4週 10/01 本土心理學的方法論(認識論與本體論)
思考:實證科學是認識世界唯一的方式嗎?它可能有什麼缺陷?本土心理學應該有別於主流心理學的,是研究題目、研究方法論、還是哲學層次的認識論和本體論?

4-7 *陳瑞麟(2005) 科學的戰爭與和平---「科學如何運作」的建構論與實在論之爭。《歐美研究》,35(1),144-223。
4-1 *黃光國(2005)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基礎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上冊),遠流出版。
4-2 *沈清松(1997)書評:建構實在論。哲學雜誌,22。
4-3 *李維倫(1995)本土心理學必須超越「心理實體論」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4,367-379。
4-4 *李維倫(2017)華人本土心理學的文化主體策略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47,3-79。

4-5 林耀盛(1997)社會心理學本土化:反殖民主義與後現代論述之間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8,285-310。
4-6 王榮麟(1997)(譯)文化逆轉:急需知識概念之更新。哲學雜誌,22。原作者Wallner, F。
4-8 陳瑞麟(2001)社會建構中的「實在」。政治大學哲學學報,7,97-126。



第5週 10/8 華人的社會取向、權威取向與多元自我
思考:人類有多大程度是「獨立的個體」?如果有人說「權威性格是華人的基本性格」,你認同嗎?為什麼?
5-1 *楊國樞、劉奕蘭、張淑慧、王琳(2010)華人雙文化自我的個體發展階段:理論建構的嘗試。中華心理學刊,52,113-132。
5-2 *簡晉龍、黃囇莉(2015)華人權威取向之內涵與形成歷程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43,55-123。

5-3 楊國樞(2005)華人社會取向的理論分析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上冊),遠流出版。
5-4 楊國樞(2004)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: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2,11-80。


第6週 10/15 「面子」的心理學研究
思考:為什麼人需要「面子」?平均而言,你愛面子嗎?面子在無形中,對我們、以及上一輩的生活與決策造成了多少影響?

6-1 *黃光國(2005)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上冊),遠流出版。
6-2 *韓貴香、李美枝(2008)捨近求遠的求助模式:「面子威脅」對華人選擇求助對象的影響。中華心理學刊,50,31-48。
6-3 黃光國(2009)儒家社會中的道德與面子。儒家關係主義,心理出版。

6-4 Hwang, K. K. (1987). Face and favor: The Chinese power game.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, 92(4), 944-974.
6-5 Chen, R., & Hwang, K. K. (2016). Nation, face, and identity: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face in East Asia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, 7, 1557.


第7週 10/22 孝道與當代親子關係
思考:你「孝順」嗎?你曾經如何「被要求」孝順?現代社會的孝道是什麼意思,和傳統社會有何不同?

7-1 *葉光輝(2009)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2,101-148。
7-2 *伊慶春(2009)回應〈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〉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2,187-197。
7-3 *許詩淇、黃囇莉(2009)天下無不是的父母?: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的影響。中華心理學刊,51,295-317。
7-4 *卓馨怡、利翠珊(2008)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: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0,155-197。

7-5 何文澤、葉光輝、呂婕(2017)適當表達:親子衝突中的情緒精鍊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48,57-119。
7-6 葉光輝(2005)孝道的心理與行為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上冊),遠流出版。
7-7 楊國樞、葉明華(2005)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上冊),遠流出版。

7-8 Yeh, K. H., & Bedford, O. (2003). A test of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6(3), 215-228.

文化素材:公視電視劇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,書籍《情緒勒索》,


第8週 10/29 家庭中的性別與階級
思考:你的家庭中,曾出現過什麼性別或階級議題?同性婚姻與中華文化的交匯,可能產生什麼效果?出櫃經驗有本土性嗎?

8-1 *藍佩嘉(2014)做父母,做階級:親職敘事,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。台灣社會學,27,97-140。
8-2 *黃囇莉(2001)身心違常:女性自我在父權結構網中的「迷」途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15,3-62。
8-3 *畢恆達(2003)男同性戀與父母:現身的考量、策略、時機與後果。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,15,37-78。

8-4 胡郁盈(2017)從「現身」到「關係」:台灣性別社會變遷與女同志親子協商。女學學誌:婦女與性別研究,40,107-151。
8-5 莊瑞君、陳慶福、劉安真(2011)女同志向家人現身歷程之敘說研究。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,29,71-104。

議題討論:家庭中的父權、階級複製或流動、反/挺同婚公投
文化素材:短篇小說〈界線〉by胡淑雯、電影《囍宴》、《日常對話》、《面子》…等。


第9週 11/05 期中考週 不上課


第10週 11/12 人際和諧與衝突
思考:你曾經和人大吵一架嗎?之後你們的關係怎麼了?「和好」如何可能、需要具備什麼要素?「尷尬」到底意謂著什麼?

10-1 *黃囇莉(2005)人際和諧與人際衝突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下冊),遠流出版。
10-2 *賴思伃、黃囇莉(2013)無聲勝有聲?!──「不理」在青春期友誼中的意涵與歷程。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,36,1-32。
10-3 *黃筱蘋、黃囇莉(2012)破冰之旅──虛性和諧友誼中的情緒分享及其影響。中華心理學刊, 54,219-242。

10-4 鍾昆原、彭台光、 黃囇莉(2006)上下關係與衝突管理。《華人組織行為:議題,作法及出版》,華泰文化出版。


第11週 11/19 緣與命:人際、愛情與婚姻
思考:我們什麼時候會動用「緣」和「命」的觀念?它們能發揮什麼效果?其他文化,例如美國,有相對應的同一個觀念嗎?

11-1 *楊國樞(2005)人際關係中的緣觀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下冊),遠流出版。
11-2 *徐欣萍(2012)華人關係互動中的緣分運作及其心理適應歷程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7,57-97。
11-3 *張思嘉、周玉慧(2004)緣與婚前關係的發展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1,85-123。


第12週 11/26 中庸、辯證與多因果思維
思考:什麼叫「中庸」?你是個中庸的人嗎?為什麼不是(文化意義上的)「中國」發展出現代科學?

12-1 *楊中芳(2010)中庸實踐思維體系探研的初步進展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4,3-96。
12-2 *李美枝(2010)中庸理念與研究方法的實踐性思考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4,97-110。
12-3 *郭士賢、張思嘉(2004)華人生活世界中的多面向因果思維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1,233-267。
12-4 *許功餘(2006)華人辯證思維與「性格與行為關連性內隱理論」之關係。中華心理學刊,48,291-313。

12-5 楊中芳(2008)中庸實踐思維研究─邁向建構一套本土心理學知識體系。本土心理研究取徑論叢,遠流出版。
12-6 林安梧(2010)跨界的話語、實存的感通─關於〈中庸實踐思維體系探研的初步進展〉一文讀後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4,127-136。


第13週 12/03 華人的正向心理機制:忍
思考:誰比較容易需要「忍耐」?有時候,忍耐會帶來好處,有時卻適得其反,關鍵的差別在於?你平常採用怎樣的忍耐策略?

13-1 *李敏龍、黃囇莉(2005)忍的心理與行為。華人本土心理學(下冊),遠流出版。
13-2 *黃囇莉、鄭琬蓉、黃光國(2008)邁向發聲之路:上下關係中「忍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9,3-76。
13-3 *陳依芬、黃金蘭、林以正(2011)忍的情緒調控策略與心理適應之關聯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35,3-56。

13-4 駱月絹、黃囇莉、林以正、黃光國(2010)盼望的雙元性─新盼望量表之建構及效度檢證。中華心理學刊,52,265-285。


第14週 12/10 道德倫理探索
(暫定)


第15週 12/17 台灣的宗教信仰、改宗經驗與倫理療癒
思考:你家拜拜嗎?那些儀式、步驟、和祭祀的對象都代表著什麼?為什麼人會尋求信仰?

15-1 *王純娟(2006)哀傷或不哀傷?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遇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。生死學研究,3。
15-2 *余德慧、李維倫、林耀盛、余安邦、陳淑惠、...石世明(2004)倫理療癒作為建構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起點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2,253-325。
15-3 *何迦勒(2016)身在本地的異鄉人: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轉化學習。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。
15-4 張培新(2006)台灣宗教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:以慈濟功德會為例。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,14,125-163。

文化素材:電視劇《通靈少女》


第16週 12/24 台灣社會的群際關係與集體認同
思考: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是什麼?你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嗎?認同是怎麼來的,又意謂著什麼?

16-1 *李美枝(2003)台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0,39-71。
16-2 *莊耀嘉(2003)族群與偏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:社會認同理論的檢驗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0,73-104。
16-3 *黃囇莉(2007)M 型政黨 vs. 鐘型意識─台灣國族認同之意識型態及其心理基礎。中華心理學刊,49,451-470。
16-4 黃囇莉(未發表)台灣國族認同的辨與變: 1992 至 2013。
16-5 李美枝、李怡青(2003)我群與他群的分化: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。本土心理學研究,20,3-38。

16-6 Huang, L. L., Liu, J. H., & Chang, M. (2004). ‘The double identity’ of Taiwanese Chinese: A dilemma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rooted in history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7(2), 149-168.
16-7 Huang, L. L. (2009). Is the third way possible for peace? The dilemma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and beyond. In Peace Psychology in Asia (pp. 249-274). Springer, New York, NY.
16-8 Lee, I. C., Su, J. C., Gries, P. H., & Liu, F. C. (2018). When objective group membership and subjective ethnic identification don’t align: How identification shapes intergroup bias through self-enhancement and perceived threat. Group Processes & Intergroup Relations, 21(4), 615-630.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0  說明課程進行方式,處理加簽 
第2週
09/17  文化與心理的交匯

「文化」是什麼?華人文化是什麼?(台灣文化又是什麼?)文化怎麼會影響「科學的」心理學研究?文化和心理的關係是?「普通心理學」究竟解釋了多少你的普通生活經驗?
重點篇目 2-1、2-9、2-2 
第3週
9/24  本土心理學的歷史、發展與意義

為什麼我們需要本土心理學?本土心理學的目的是復古、發揚傳統文化嗎?現代化、全球化之後,未來的我們還需要本土心理學嗎?
重點篇目 3-1、3-2、3-8 
第4週
10/01  本土心理學的方法論(知識學與存有學)

實證科學是認識世界唯一的方式嗎?它可能有什麼缺陷?本土心理學應該有別於主流心理學的,是研究題目、研究方法論、還是哲學層次的認識學(認識論)和存有論(本體論)?
重點篇目 4-7、4-1、4-3、4-2、4-4 
第5週
10/08  華人的社會取向、權威取向與多元自我

人類有多大程度是「獨立的個體」?如果有人說「權威性格是華人的基本性格」,你認同嗎?為什麼?
重點篇目 5-1、5-2 
第6週
10/15  「面子」的心理學研究

為什麼人需要「面子」?平均而言,你愛面子嗎?面子在無形中,對我們、以及上一輩的生活與決策造成了多少影響?
重點篇目 6-1、6-2 
第7週
10/22  孝道與當代親子關係

你「孝順」嗎?你曾經如何「被要求」孝順?現代社會的孝道是什麼意思,和傳統社會有何不同?
重點篇目 7-1、7-2、7-3、7-4 
第8週
10/29  家庭中的性別與階級

你的家庭中,曾出現過什麼性別或階級議題?同性婚姻與中華文化的交匯,可能產生什麼效果?出櫃經驗有本土性嗎?
重點篇目 8-1、8-2、8-3 
第9週
11/05  期中考週停課 
第10週
11/12  人際和諧與衝突

你曾經和人大吵一架嗎?之後你們的關係怎麼了?「和好」如何可能、需要具備什麼要素?「尷尬」到底意謂著什麼?
重點篇目 10-1、10-2、10-3 
第11週
11/19  緣與命:人際、愛情與婚姻

我們什麼時候會動用「緣」和「命」的觀念?它們能發揮什麼效果?其他文化,例如美國,有相對應的同一個觀念嗎?
重點篇目 11-1、11-2、11-3 
第12週
11/26  中庸、辯證、多因果思維

什麼叫「中庸」?你是個中庸的人嗎?為什麼不是中國(文化意義上的)「發展出現代科學?
重點篇目:12-1、12-2、12-3、12-4 
第13週
12/03  華人的正向心理機制:忍

誰比較容易需要「忍耐」?有時候,忍耐會帶來好處,有時卻適得其反,關鍵的差別在於?你平常採用怎樣的忍耐策略?
重點篇目 13-1、13-2、13-3 
第14週
12/10  華人倫理道德探索

道德具有跨文化的普同性嗎?傳統的道德觀念在臺灣社會的現況?道德判斷的對象是行為還是個人? 
第15週
12/17  台灣的宗教信仰、改宗經驗與倫理療癒

你家拜拜嗎?那些儀式、步驟、和祭祀的對象都代表著什麼?為什麼人會尋求信仰?
重點篇目 15-1、15-2、15-3 
第16週
12/24  台灣社會的群際關係與集體認同

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是什麼?你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嗎?認同是怎麼來的,又意謂著什麼?
重點篇目 16-1、16-2、16-3 
第17週
12/31  期末評量撰寫,停課。